VIP,享尊贵服务 | |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都市118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端访谈 » 图文访谈 » 正文

王志:新常态下酒店业的转向与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6  来源:《中国酒店》  浏览次数:260
核心提示  真正的酒店或许更像是金融机构,客户和业主在这里购买服务,享受服务,将自己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储在这里,期待升值与盈利。
   近两年,中国酒店业与餐饮业的“马太效应”逐渐加剧,国际化高档酒店依旧保持着以服务与品质至上的强大竞争力,而国内中档酒店则面临着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经济型酒店开始迈向三四线城市扩张版图。此外,民族产业与国际产业的跨境对接与合作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向,“国内-国内”的合作模式集中在对中小型企业的收购、吞并与挤压。总体而言,在产业规模、产业模式、市场需求、品牌宣传、资源管理等方面,中国酒店业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在复杂交错的新形势下寻求转型与突破,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生存状态、确立发展方向。
 
  新“世纪之问”:生存与发展
 
  2015年至今,国内大型酒店基本放缓了领土扩张与品牌改造,开始走向内部的结构调整与秩序改编。明确服务定位,细化市场需求,以“规模先导型”转入以需求为重点的“用户优先型”,表现出向国际化企业看齐、走向高端品牌定位的勇气与决心,但面临着单位运营力度不强、人力资源调整缓慢、受制地方政策偏向、地域结构不平衡、资本运作步伐迟钝等重重桎梏。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生存的问题,更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探索新的市场渠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为新的“世纪之问”。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在持续变幻的经济形态和供需失衡的市场状态下,旅游酒店行业面临着行业政策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关联产业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等,可谓“内忧外患”;另一方面,应当意识到,在“互联网+”、“PPP模式”新概念的出现与“双创”背景下的旅游饭店行业也存在许多“空白点”,通过对自身盈利模式、进入壁垒、产业链投资机遇、行业细分规划、市场趋势预测、投资贸易前景、上下游议价能力、投资兼并与重组案例、竞争优势、行业格局、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等要素的阐释和解析,对“SWOT”即行业优势(Strength)、行业劣势(Weakness)、行业机会(Opportunity)与行业威胁(Threaten)的分析和整理,充分实现对未来酒店产业的发展趋向与投资规划的矢量预测。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酒店行业自身应具备丰富的专家资源与信息资源,强大的良性合作支持力与独立运营能力,行业管理层应具备深入的洞察力与远瞻力,充满创造力的发展策略与危机处理能力。
 
  机遇与挑战
 
  对比舆情数据,通过对与中国酒店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可看出,与其核心词酒店关联度最高的词语为中国(100.00%)、绿色(34.48%)和商务(33.62%)。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根据国家商务部和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下一阶段公寓和传统住宿业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将成为趋势。“人文化”、“亲情化”“时尚化”的“绿色”生态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酒店的发展模式,而品牌效益带来利润的增长点将成为利润核心。从热度变化趋势来看,中国饭店的热度在12月08日 13时达到了5.43的峰值,随后逐渐减退,这表明国内品牌处于非稳态、未成熟的规模之中,仍具较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国际高端酒店在国内仍将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在京、浙、沪、广、陕等地表现明显,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追逐“品味型”的生活方式,不断上升的年轻化的中产阶级成为了主要的消费人群。国际品牌的媒体曝光度不断增强,加上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品牌建设与软件提升,受制区域政策限制较少,国际酒店将持续着其稳定的资源持有率与市场占有率,呈现出“逆市”增长现象。而国内高端酒店经过新一轮洗牌后,准入门槛会有所提高。因此,“国内-国际”的强强联合成为有效的发展之道,这也与中州国际一直贯彻的发展策略相符合:于外,与国际化管理集团实行“联姻”,增加先进经验值,优化产业结构;于内,加速对中小型酒店的兼并与收购,扩大市场规模。面对当今复杂的形势,除了继续贯彻这一战略之外,我们会将重点放在自身结构的梳理与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中,并加强网络运营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将关注度放归“品质升级”、“社会责任”与“本土运营”,深化推进产业改革与产品创新,在转向中实现突破。
 
  核心软实力建设
 
  目前国内中高端酒店的主要盈利来源于餐饮、客房及会议收入。必须承认,酒店行业的生产线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但中心是围绕着“服务”二字,即软件要比硬件重要。如何让餐饮、会务、客房等的“补贴”转换为客户自觉的服务购买和投资人主动的接近趋向,酒店未来的发展重点核心围绕着一个“人”字,这是我们这一行业的立足根本与核心,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重新调整发展策略和经营意识。像万达、建业这样的国内大业主普遍开始实现“单飞”,即不再依托专业的国际国内酒店管理集团,转而成立自己的管理集团 ,并开始持续开展国外酒店收购的计划,因此专业的酒店经营团队、国际议价团队和酒店管理培训机构将会成为市场所需。在我国,很多中高端酒店的合作资源侧重于外资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务企业,这样看似安全的利益链,却存在着潜在的隐患,这也是管理者亟需重视的一点。
 
  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除了提升软实力,对于产业疆域的“扩展”与产业规模的壮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平衡酒店发展和扩张速度,如何让企业在纵向时间轴上延续更久而非在横向聚合轴上病态地急速扩张,以充满先验性的眼光预测行业外环境与企业内循环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另外,国内的酒店业要维持这样的“动态平衡”必须要考虑到自身区位的特色,即依托城市自身优势,发挥地域优势,慎重考虑布局方向,制立经营指标。
 
  在全国的市场和经济背景下,除了与行业内的竞争以外,与其他管理企业实现合作,不仅有利于“共赢”的良性生态圈的形成,而且也体现着企业的商业智慧,在采购谈判中,以“和”为贵,博取众长,最终达到一致性的目标。
 
  而对于自身的内环境系统而言,管理者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真正的酒店或许更像是金融机构,客户和业主在这里购买服务,享受服务,将自己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储在这里,期待升值与盈利,有时候,酒店甚至可以向客户推荐自家的金融产品,通过沟通与交流以及预期评估告诉他们即将获得的利益,所有来此的人目的或有不同,风险与利益同在,但最终酒店会在这种频繁的“实验”中成为一个活跃的交易场所。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下,真正的平衡或许并不存在,而酒店正是在寻求平衡、创造平衡的过程中将自己构建起来,并获取成长经验的。
 
  充满责任感的人文“回归”:
 
  面对全球化时代和部落化的“互联网”时代,除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增强企业的“内功”,还需要有适度的人文“回归”。在确认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的公益意识、尊重地域文化、深入消费关怀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我们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实现突破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这份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 酒店 转向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品牌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都市118

 
 
文明 协会 举报 行业 110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193号